每天一个商业故事 三晖电气从电表到储能的 “二次创业” 逆袭战!
左边是 2024 年营收同比增长 108.71% 的漂亮曲线% 的毛利率红线。
董事长金双寿指着图表对管理层说:“我们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从电表厂到储能企业的转身,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这位技术员出身的企业家或许没想到,1996 年创立的小厂会在三十年后站上能源革命的风口,更没想到转型之路会如此惊心动魄。
1996 年的郑州经开区,金双寿在租来的车间里组装出第一台电能表检测设备时,心里装着一个朴素的目标:让电表计量更精准。
这位曾在河南思达电子担任工程师的技术男,敏锐捕捉到电力系统自动化改造的机遇,将公司定位为 “电能计量全生命周期服务商”。
当时谁也想不到,这个决策会让三晖电气在二十年后成为国家电网最核心的设备供应商之一 : 2022 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全部来自国网系统,贡献了 48.17% 的营收。
三晖电气的早期成功,藏在 “标准 - 检测 - 仓储” 的闭环体系里。当同行还在比拼单一设备精度时,金双寿团队已经构建起覆盖电能表生产、检定、使用、仓储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在河南电力公司的计量中心,三晖电气的自动化检定流水线 只智能电表,误差控制在 0.1% 以内;配套的智能化仓储系统可实现 30 万只电表的无人化管理,周转率提升 40%。这种 “系统级服务” 思维让他们在国网招标中屡屡中标,逐步建立起难以替代的行业地位。
最关键的转折点发生在 2017 年,三晖电气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国内少数以电能测量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资本助力下,公司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感器产品,在电网智能化改造中广泛应用,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截至 2023 年转型前,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已累计服务全国 20 多个省份的电力公司,用技术深耕筑起细分领域的护城河。
2023 年初的战略会上,一份行业报告让管理层陷入沉默:智能电表市场增速从 15% 降至 5%,而储能行业以 70% 的速度狂奔。
金双寿在白板上画下两条交叉的曲线:“要么困死在舒适区,要么跳进新赛道。”
三个月后,深圳三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这家传统电表企业正式进军储能领域。这个决策后来被证明极具前瞻性 : 当年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新能源配储政策密集出台,为后来的爆发式增长埋下伏笔。
三晖电气的转型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将电力检测的核心技术嫁接到储能领域。在西藏那曲海拔 4600 米的高原上,这个战略得到了极致验证。
2024 年,三晖能源团队用 82 天完成了全球海拔最高的 100MW/400MWh 独立构网型储能电站建设,克服了 - 30℃低温和强紫外线的极端环境。
项目采用的液冷储能系统,其核心控制技术就源自电表检测设备的高精度传感技术,这种 “技术迁移” 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具备了竞争力。
数据最能说明转型成效:2024 年储能业务收入达 4.35 亿元,是传统仪器仪表业务的 1.77 倍。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市场策略 : 从电网侧切入,迅速拓展至工商业储能。
中标国网江西景德镇台区储能示范项目后,公司又与浙江鸿禧能源达成光储一体化合作,探索虚拟电厂和绿电交易新模式。
翻看三晖电气 2024 年财报,一组矛盾的数据引人深思:储能业务收入占比超六成,但毛利率仅 3.6%,远低于传统计量产品 29.22% 的水平。
这个 “增收不增利” 的困境,恰恰揭示了传统企业转型的核心命题 :如何在规模扩张与利润保障间找到平衡。
在技术端,他们持续加码研发,2024 年研发费用达 2621.51 万元,同比增长 29.02%,控股子公司深圳三晖能源一年内新增 11 项专利。其中电池管理系统(BMS)的突破,让储能产品毛利率提升 2 个百分点。
在生产端,推行 “订单 + 预测” 的智能生产模式,存货周转率从 3 次 / 年提高到 4.5 次,有效降低资金占用。
更精妙的是业务组合策略。公司没有盲目放弃传统业务,而是将仪器仪表业务作为稳定的现金流来源,2024 年仍保持 7.17% 的增长。
这种“传统业务保基本盘,新兴业务冲增长”的双轮驱动模式,使得即便在储能业务毛利率较低的情况下,公司整体仍能保持稳健发展。2025 年上半年,台区储能、海外市场拓展等新动作,预示着毛利率改善的曙光正在显现。
从郑州车间里的第一台检测设备,到西藏高原上的巨型储能电站,三晖电气的转型之路揭示了传统企业破局的三则:
当金双寿带领团队探索虚拟电厂和零碳园区时,这个成立三十年的企业正在证明:所谓基业长青,不过是在每一次时代变革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坐标。
对于无数挣扎在转型路口的传统企业而言,三晖电气的故事或许比任何理论都更有启示: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颠覆过去,而是让经验与时代同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客服电话:400-12345-67890
